春天,充满生机与活力,在鸭绿江畔的这座小城里,阳光洋洋洒洒的照在大地上,仿佛一切都那么的有活力。在春风的吹拂下,我和王法官如往常一样,带着当事人的殷切期盼,踏上了办案的路程,这次我们要帮于大爷找人。
帮助于大爷找人是因为一起房屋买卖过户。于大爷和高大爷二人在1999年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约定将高大爷与其妻子以及女儿高小妹一家三口共同拥有的位于临江市闹枝镇的房屋卖给于大爷,房子和房款均已交付完毕,但是一直没有办理房屋过户登记手续。后来高大爷夫妻二人因病去世,于大爷年事已高,便想着把房子过户到自己的名下。但是于大爷没有高小妹一家的联系方式,于大爷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便委托律师拿着房屋买卖协议、房照存根以及当地派出所出具的高小妹一家下落不明的证明来到法院起诉,立案阶段采用了公告送达的方式向高小妹一家送达了相关材料。
王法官收到案卷材料后,发现于大爷提交的房照存根跟我们见到过的其他的不动产登记证不一样,于大爷提交的存根是政府出具的,而且上面的内容是手写的。上面记载的房屋共有人为高大爷和他的妻子以及高小妹一家三口。
法官说要到不动产登记中心核实情况。
我看了眼排期单,说:“还有四十多天开庭呢,你这么着急干啥?”
王法官说:“这个案件本身并不复杂,案件类型常规,但是因为高大爷和他的老伴都去世了,所以如何找到高大爷的继承人协助于大爷过户便成了难事。咱们得先去问问这个房照到底是咋回事儿。”
于是我们来到了临江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去核实房照的情况,不动产登记中心证实了房照是真实的。
房照问题解决后,寻找高小妹一家以及高大爷夫妻的其他继承人成了现阶段的主线任务。
王法官说:“临江这个地方不大,公告不仅费时费力当事人还得多花钱,一旦用错了就是程序错误,马虎不得的,公告送达的方式咱们得谨慎使用,还是先找找看吧,说不定谁就认识呢。”
听到这,我灵机一动的说:“我看高小妹的户籍地是闹枝村,你不是那个村的网格法官吗,咱们可以先问问!”
“哎呀,我怎么把这茬给忘了呢,天天进网格,这下真有用武之地了。”说着王法官便拨通了村书记的电话“张书记,你好,我跟你打听个人,你看你认识……”
电话挂断后,王法官激动的对我说:“闹枝村的张书记说能联系上高大爷的二儿子,而且他二儿子就住在镇里,找到他就差不多其他人都能找到了。高大爷还是镇政府退休的呢,这下好办了,但是咱们还是得去查查高大爷的退休档案确定他到底有几个子女。”
说罢,我便和王法官来到了临江市档案馆,在说明来意之后,档案馆的同志非常配合,她边带我们去档案室边不好意思地对我们说:“你们找的档案年头太长了,最近组织部刚送到我们这,我们场地有限,档案架不够用没,还没有来得及上架,所以一会儿得麻烦你们跟我一起找。”
我们连连说:“没事儿,一起找,能找到就行。”
可是当她打开档案馆的大门后我就傻眼了,因为映入眼帘的是堆积如山的档案,我们挤出了苦笑,在心里给自己加油打气,便埋头查找。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们翻了一箱又一箱,眼看到了下班时间,已经做好了点灯熬夜的准备,可是高大爷的档案出现在眼前。经查阅档案信息,我们确定了高大爷共有子女四人分别是高大哥、高二哥、高大姐、高小妹。
第二天,我和王法官便到闹枝镇寻找高大爷的二儿子高二哥,因为人生地不熟,我们再一次发挥了网格的作用,联系了政府区镇居民委的卢大姐。这位大姐是个百事通,而且热心肠,我对大姐说:“大姐,我们是法院的,有个案子,想找个叫高某某的人了解情况,你知道他家住哪儿么?”
大姐说:“我知道,我带你们去。”大姐带着我们到了高二哥的家中,说:“老高,法院的找你,说是有案子想了解情况。”
随即我们详细的向高二哥介绍了案件情况,高二哥听后明确表示放弃继承高大爷的房屋,通过高二哥我们了解到高大哥早就去世了而且没有妻子和儿女,高大姐是去年去世,其丈夫和女儿都在临江,高二哥还向我们提供了他们以及高小妹一家的联系方式。我跟王法官收获满满的踏上了回程的路,回去的路上王法官迫不及待的让我联系高小妹一家,我便给高小妹打了电话,高小妹称他们一家在杭州,无法赶回来参加庭审,他们同意给于大爷过户,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法官决定以网上调解的方式处理这个案件。
后来经过网上调解,双方当庭达成了调解协议。高大爷高兴的握着法官的手说:“这个房子买了二十多年了,最后通过法院给我解决了这个事儿,感谢你们,感谢法院。”
通过这个案件,我思考了很多。本案中,法官完全可以按照常规的诉讼流程等待公告到期直接开庭判决过户即可。但是法官没有这么做,她考虑到的是切实为当事人解决问题。我们自己多做点工作没关系,重要的是妥善的处理案件。作为一名法官助理,我每天做的工作就是协助法官在家长里短和琐事间周旋。以后我也将成为一名法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如我再诉的理念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考虑,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用实际行动传递司法的温度。
(临江林区基层法院综合审判庭四级法官助理 李孟娇)
中国法院新闻网责任编辑:亓淦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