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发新征程 | “人工智能+”加出发展新动能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通知》 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丨督促稳就业保民生

重庆教育扶贫实践: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发布时间:2015-08-30  来源:新华网-重庆日报  字体大小[ ]

  重庆教育扶贫实践: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这个夏天,张讯有些忙碌。

  在重庆小康部品有限公司上班的他,正张罗着在主城区买套房子,然后准备结婚。

  “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张讯的家,在黔江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山高坡陡,家里很贫困。

  2011年,初中毕业后,考虑到家庭情况,张讯选择了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成为了该校2011级汽修三班的一名学生。

  两年后,经学校推荐,张讯进入重庆小康部品有限公司工作,现担任着工段长的职务,从事工段管理,月收入超过5000元,“不仅能补贴家里,还存了些钱,够买个小户型的首付了。”

  如今,有许多和张讯一样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以及他们所处的贫困家庭,正因为教育,慢慢发生着改变。

  “还靠政策好,孙女读完了小学和初中”

  连日来,19岁的熊华群心里,满是憧憬。

  在酉阳职教中心幼教专业完成3年的学习后,她将升入长江师范学院继续求学。熊华群憧憬着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熊华群的家,在酉阳清泉乡清溪一组大岗子。

  从8岁父母双亡时,熊华群就和爷爷相依为命,在一栋小木屋里度过了十余年。

  这十余年里,爷爷熊学明拖着多病的身躯,将熊华群拉扯成人,并节衣缩食送孙女读书,“这还靠政策好,孙女顺利读完了小学和初中。”

  在政府、学校的帮助下,熊华群读完小学和初中后,并在3年前升入酉阳职教中心幼教专业学习。

  “在职教中心,一年的补助加起来有1万元,足够我学习和生活了。”熊华群说,这其中,国家实施的职教普惠补助每年1500元,县妇联实施的“春蕾工程”每年资助1500元,酉阳县为贫困女生实施的救助工程每年5000元,再加上学校为贫困生实施的“一对一”帮扶资助每年有2000元。

  市教委负责人介绍,2012年至2014年,我市统筹中央和地方经费20.88亿元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截至去年底,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化率达到83%,中小学校园网覆盖率达到98%。

  同时,从2012年至今,全市共有1214.1万人次接受过政府助学资助。通过完善的教育扶贫体系,我市农村贫困幼儿每年可获得1500元的保教费,贫困生在寄宿制学校住读,每年能获得1000-1500元不等的生活费补助。

  只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补助,包括了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但对普通高中贫困生的补助不多。

  正因如此,这个暑假,家住秀山龙池镇白庄村四组的廖汉福,总是忧心忡忡。

  今年初中毕业的他,考上了秀山中学,但每学期1500元的学费和每个月400多元的生活费,让一家人愁眉不展。

  父亲廖浩禹今年53岁,体弱多病;母亲早在廖汉福幼年时就去世,全家几乎没有收入来源。廖汉福如就读秀山中学,3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将用去近3万元。

  武隆县教委工会主席李雪林介绍,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就读职教能享受普惠政策,上大学有生源地贷款等各种资助政策来说,贫困生就读普通高中,能够得到的资助相对较少。

  据了解,目前,全市仅有彭水等个别区县对普通高中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彭水县委负责人介绍,仅此一项费用,县财政每年支出就超过2000万元,作为一个贫困县,这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能否制定一个政策,对特定区域,比如贫困县的普通高中免学费,或者对建卡贫困生免学费?”秀山县教委副主任李盛如此建议。

  保就业促创业 早日脱贫

  熊华群还在憧憬着未来,来自黔江区舟白街道的冉春苗,已经因为教育,过上了比较滋润的生活。

  初二时,冉春苗父母双双下岗,原本并不宽裕的家境更加艰难。2009年初中毕业后,成绩不错的冉春苗不得不选择到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学习,“当时想的就是学点技术,早点出来上班,给家里减轻些负担。”

  两年后,冉春苗被学校推荐到江苏无锡电子仪表工业有限公司蠡园工场实习并就业,目前任工场管理副主任,月收入5500-6000元。如今,冉春苗不仅自己生活无忧,还经常寄钱给父母补贴家用,家里也不再贫困。

  为促进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我市出台了向贫困毕业生发放800元/人的一次性求职补贴、对招用贫困毕业生的企业给予6000元/人的岗位补助等15条政策措施,从定向招录、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和托底安置等方面进行全面扶持。201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91%,比2013年底就业率高0.53个百分点。

  然而,在2014年94.91%成功就业的毕业生之外,还有5.09%“毕业就失业”的毕业生。毕业于长江师范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王正魁不幸成为这5.09%的一份子,“读大学靠的是生源地贷款,家里也穷,找不到工作,压力大得很。”

  为此,王正魁报名参加了市人社局牵头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期望在取得国家级职业资格证后,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王正魁的例子,并不是个案,在我市,还有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毕业生陷入就业难的困境。他们在城市没有人脉资源,如果无法通过就业来实现自身和家庭的脱贫,反而会因为读书背上债务。

  如何才能更好促进来自贫困家庭的毕业生就业?

  采访中,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可以适当采取一些就业引导措施。比如,针对毕业年度和登记失业的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了包括理财规划师、秘书、网络编辑、营销师等多种职业资格的培训及鉴定,培训合格并通过鉴定的大学生可获得相应比例的补贴,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且在6个月内成功就业的大学生可获得全额补贴。

  除了就业,不少来自贫困家庭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了创业。

  两年前,刚刚从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毕业的黄兴亮,利用自己申请的两项发明专利,和5名同学一起创办了重庆莘然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除了因专利获得教育部开展的“国家创新型训练计划”10万元资助外,他还获得了市工商局扶持微企发展的财政补贴2.5万元,以及市就业局牵头开展的“泛海扬帆重庆大学生创业行动”5万元支持等。几项相加,黄兴亮总共获得了近18万元资助,原本身无分文的他由此开始了创业的梦想之旅。“创业之路,我走对了!”黄兴亮说。

  以就业为目标抓贫困生教育

  这个暑假,酉阳县政府督学王江河也忙碌着,他和县教委的工作人员一起,要完成本县2012年以来9335名初中毕业后未再入学的存量学生的摸底统计工作。

  这项工作,要求他们根据学生姓名、监护人、家庭住址、目前去向及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摸底统计,建立信息资源库。

  然后由县人社局牵头,联合县扶贫开发办等部门,依托县职教中心等单位,对这部分存量学生以及缺乏职业技能的贫困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就业技能及创业培训,尽最大努力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这些年轻人,很多来自贫困家庭。”王江河告诉记者,如果通过培训,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至少能解决他们自身的生存问题,从而带动一个家庭脱贫。

  酉阳职教中心副主任彭仁全认为,让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是贫困家庭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为此,职业教育中针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应围绕市场需求,优化技能培训,尤其要确保针对贫困农民的技能培训能够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有效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家住秀山宋农镇大土村、今年46岁的杨再群,就是通过参加县里组织的农业技能培训,学会了种果树,过上了好日子。

  “以前穷得很,吃了上顿没下顿。”杨再群说,2011年,村里组织村民到秀山职教中心,进行农业种植技能培训。学了种植技术,他承包了镇上的40亩果园,当年就收入5万多元。如今,他已将家从大土村的高山上搬到了宋农场镇,并盖起了一栋两楼一底的砖房。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贫困农民,在接受培训后都能学以致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农业技术人员在对农民进行培训时,存在“走过场”的现象,授课方式单一,采取简单的灌输式培训,缺乏实地操作。还有一些培训,与当地主导产业缺乏联系,农民即使学了技术也无处可用。

  市人社局工作人员认为,要让农业技能培训学以致用,就要求培训人员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同时要注重生产实践,掌握生产中的动态问题,并对当地主导产业有充分的了解,能结合生产实际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中国省市信息网摘编崯嶧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